諸子原典
0. 北京真題
年度 | 书目 | 字数 |
---|---|---|
2025 | 《吕氏春秋》 | 677 |
2024 | 《墨子 非命》 | 676 |
2023 | 《日知录》 | 671 |
2022 | 《汉书》 | 860 |
2021 | 《论衡》 | 816 |
2020 | 《史记》《资治通鉴》 | 843 |
2019 | 柳宗元 | 566 |
2018 | 《荀子》《吕氏春秋》 | 655 |
2017 | 苏轼《东坡志林》 | 777 |
2016 | 《管子》 | 783 |
2015 | 《吕氏春秋》 | 410 |
2014 | 《欧阳文忠公集》 | 727 |
2013 | 《宋史曹彬列传》 | 664 |
2012 | 宋濂《李疑传》 | 649 |
2011 | 《淮南子·汜论训》 | |
2010 | 柳宗元《宋清传》 | |
2009 | 《史记·叔孙通传》 | |
2008 | 《汉书·韩延寿传》 | |
2007 | 《淮南子》《资治通鉴》 | |
2006 | 《晏子春秋》 | |
2005 | 《吕氏春秋·慎行》 | |
2004 | 《隋书·循吏传》 | |
2003 | 《三国志》 | |
2002 | 《吕氏春秋》 |
GPT 5 Thinking⋯⋯
文本类型与来源分布
-
先秦/两汉政论·杂家(高频):《吕氏春秋》《墨子》《淮南子》《管子》《贾谊传(政论段)》《论衡》《东坡志林(借古论今)》
- 例:2025《吕氏春秋·士容》、2024《墨子·非命》、2022《贾谊传》选、2021《论衡·非韩》、2011《淮南子·汜论训》、2016《管子》。
- 功能:价值辨析+论证结构清晰,便于命题做“义/利、礼/法、贤/愚”的判断题。
-
史传人物传(高频第二极):《史记》《汉书》《宋史》《隋书》《三国志注》、柳宗元多篇人物传
- 例:2020智伯故事(史/通鉴)、2013《曹彬传》、2012《李疑传》、2010《宋清传》、2008《韩延寿传》、2004《辛公义传》、2003《邴原》。
- 功能:便于考“人物评价(德行、用人、治政)+细节推断”。
-
唐宋散文/记:欧阳修《偃虹堤记》、苏轼《东坡志林》
- 多用来考事功—民生—为政之道的价值取向与结构层次。
-
主题稳定:礼义与法令、德治与刑赏、用/识贤、去私公义、廉耻与风俗、治乱兴亡对比。
年度取向与小趋势
- 近年(2024–2025):回归先秦杂家“价值理路”(反宿命、识士、立德),第10题常让你结合两段做“识人/立论”综合评(如2025第(3)(4)段“识士”与“愚之患”对照)。
- 2018–2021:礼/法对照、德治/刑罚的“制度 vs 教化”讨论明显上升(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王充)。
- 史传线穿插其间,用于人物德行/政绩细节的实证型命题。
北京语文高考真题内,实词 3 分题目对比: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地广境数千里 广:宽广
B.遂从嗜欲 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操 切:胁迫
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无道之暴也 暴:短促
B.所上者告讦也 讦:揭发
C.道之以德教 道:引导
D.祸几及身 几:大多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难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
B.而二子无喜志 志:心思
C.智伯不悛 悛:悔改
D.晋绝不祀 绝:灭亡
北京语文高考 2023 年文言文内,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这里的“黩”字,现行初高中教材,一次未见。
北京语文高考2022年文言文内,B.所上者告讦也 讦:揭发
这里的“讦”字,现行初高中教材,一次未见。
北京语文高考2020年文言文内,智伯不悛 悛:悔改
这里的“悛”字,现行初高中教材,一次未见。
1. 课程目标
• 考试准备:帮助学生在文言文中取得优异成绩,提升实词虚词句义文义分析能力和理解力。
• 文本细读: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文本和论点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特别是针对中国先秦哲学文本。
• 文化素养:学生将理解先秦诸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基础。2. 课程内容
• 文本分析:基于高考真题选文,深入阅读并讨论先秦诸子章节,重点关注核心主题和论点。
• 比较研究:对比不同哲学观点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相关性。
• 互动讨论:通过辩论、小组讨论和专题演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评价方式
• 课堂参与:课堂细读、讨论和辩论的积极参与将成为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 演讲展示:学生将对特定文本或哲学论点进行课堂展示。4. 课程价值
• 与语文学习的整合:通过分析古代汉语文本,强化语文能力,这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
• 哲学基础:为理解中国历史、文学和现代社会提供坚实的哲学思维基础。
• 考试准备:直接有助于学生备战高考,特别是在涉及古文和哲学论点的题目中。
• 全面教育:通过将哲学思维与语文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