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EN

世界上每少一個PPT,或者,就多一次真的課堂。

看到Beff Jezos談及亞馬遜開會禁止使用PPT,看看每天學校各個教室內數不清的PPT,突然意識到,起始課至今,我都沒有和學生說過为什么我的課沒有PPT,而只是各個網頁的一個網站,每天在各科課上看著PPT的學生,很可能至今在我課上也不適應。

那就說下;盡量說清。

徹底放棄PPT,要追溯到十年前研發國際部人文課程。彼時網站迄今還在 http://pkuschool.weebly.com/ 。翻看起來,作為教師,我需要展示的內容,主體在網頁和Google套件,課上需要屏幕展示的,都做成了Prezi。彼時一個關鍵考量點是,和Prezi比,PPT各個頁面之間的關係展示,幾乎就等於沒有關係展示。

其實在當時推進課堂改革上,因為學生自帶設備,因為一切資料都在協作平台共享編輯,所以,展示資料這件事已經不是什麼問題,更不是課堂的關鍵。我一直相信,在學習這件事上,師生生生的協作纔是關鍵,教師展示從來不是。

嗯,2024年,我的課上,我從頭講到尾了:)偶發也看到有學生拿手機拍屏幕上的一些內容,即便我的教學網站是完全公開的。所以,這其實一直是一個問題吧。

追本溯源,PPT或MEMO或網站,本質上,無非是一種共享方式。拿什麼東西出來,讓大家看完,資料對齊,思路對齊。

在這個意義上,學科學習,教師要拿出來的東西,一定不是PPT,而是需要一起讀的課文本文。原因很簡單:

其一,作為老師,我向來只信課堂,所謂預習所謂作業,錯認他鄉,原本不是學習的真實陣地。換言之,課上學會了自然不需要課下;課上講不清掌握不住,課下也就只能是純屬自欺或欺人。

其二,作為老師,我只相信文本。所謂文學常識,文章思路,重點詞句,手法風格……逐字逐句看文本,各篇目自有長短,一篇一篇,共讀而賞析,課上學會,就是一切。

當然,所謂課上學會了,譬如一個“若”字可以是第二人稱可以是如果,大多數人一次記住並可以在陌生文本遷移的概率極低,舉三反一是教師原本就該清楚的。而作為學生清楚這點,也可以避開許多無謂的鬱悶。沒有誰一次沒學會就笨就傻,這一點常識,在現在課堂反而蠻罕見的。這種一切為極少數精英服務或設計出的,惡意滿滿的教育生態環境的形成,沒有一個教育工作者是無辜的。

基於上述,PPT的原罪也就清晰了:它從來不是真正的學習素材,而是被教師嚼過的饃,還帶著噁心的口水。

你要給作者生平,共享史書傳記原典原文唄,抽取生卒年字號文學家不家等點線,要求學生背記,意義是什麼呢?即便功利視角,北京高考考這些文學常識嗎?以訛傳訛的諸多常識,回不去的拓展真意,唉。當然,追究起來,基於課本註釋一那個蠢樣子,這口鍋,教材編者必須要背一半的。

文章主旨結構啥的,放到PPT內展示,這是要學生先把課文背下來嗎?學生的尷尬是:抬頭聽講,那些玩意不是課文本文;低頭看書,瓜田李下有不聽講嫌疑。誤盡蒼生是語文的刀,一直在一具語文的屍體上插著拔不出呢。唉。

或曰,教師就是要教學生以如此分析更深刻理解課文呀?拜託,捫心自問下,課文,學生真看了嗎?

以網站教書,真只有課文本文嗎?當然不只。細繹現有 chinese.bdfzer.com , 結構如下:

知曉這些用意,或者可以有多一點利用。聽這樣的課,萬法歸十,你只需要:

扣下題目吧,我相信,世界上每少一個PPT,學生,就多一次真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