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学生,适合来北大附中?
{% note danger %} 本网站隶属个人,一切内容仅为个人视角个人观点 {% endnote %}
从开放日说起
个人印象中,北大附中的开放日至少举办过三年以上。目的无疑是为了生源。但好生源,在北大附中的语境中,意味着什么?值得聊下。 或者说,很多家长问的,我们家孩子是否适合来北大附中,很值得写下。 现有录取机制决定了学校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招生权,中考分数够,被录取就是必然;分数不够,也就不存在选择的问题。 所以,所谓选择,也是在分数够的前提下。
极端一点说,北京有两种中学,一种是北大附中,一种是其他高中。
作为北大附中老师,即便是个人视角,这么说,似乎总也是太不谦恭,但不太谦恭并不妨碍上述陈述的真实性。 其实,之所以必须先如此陈述的根本原由是,没有这个觉悟下懵懵懂懂就选择北大附中,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都百害而无一利。
2019年5月4日,昨天,开放日结束,参与开放日的学生志愿者在校内社区说:
{% cq %} 以下是开放日讲解员所经历的…… “请问学院和书院之间有什么不同?” “请问四个学院之间有什么不同?” “请问八个书院之间有什么不同?” “请问学院和书院和行政班不同?” “请问书院跟社团有什么不同?” “请问你们不同书院上的课有什么不同?” “你是正心书院的,那你是哪个学院的?” “书院选完还能换么?” ……………… (讲了一大通之后… 不好意思我没听懂 ………………
八大学院说个遍,四大书院数个遍(完全说反了 明德个个打竞赛,新民个个都出国(不针对以上两个书院 选择荣誉则全荣,选择必修则全必 幼儿园就来明德,初中生应聘博雅 以上皆真实现象 {% endcq %} 北大附中的话语体系,已然如此费解,话语背后的所指,可见一斑了。
北大附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完整记录北大附中2009年以来变革的文章……真还没有。部分关键文章,也散落各处未得汇聚。几乎每年一个主版本更迭的速度,有的文章,尚未发表已经过时的事情也是实情。 随着2019年招生和入学教育渐至,如何搭建一个多人协作,实时更新、版本可查的平台,记录并对外展示附中,是个很大的问题。 假装@subit,这事,其实可以社团来。github做平台;做成了,满足围观需求,流量、人气、也都有了:)
所以,现阶段,要了解这所学校,官方信源无非两种:
- 北大附中官网
- 微信内搜索“北大附中”,各官方微信公号。
很显然,这些信息的结构化程度、更新速度都严重不足,大家不得不从中拼接。
以最粗疏的框架陈述目前样貌,大致如下:
高度信息化
入学通知只有一个365邮箱帐号,然后开始线上通关。 入学后会有各类平台,也会见到各类平台的争议。 学校全面覆盖无线。没有上网设备,很难存活。
选课走班
按照个人发展方向,基于国家对学分的要求,线上选课。 每十周一个学段,每学段上不同课程。 每天不同课程在不同教室,个人物品放楼道柜子;人,随不同课程在不同教室游走。
没有班级年级
所以没有班主任没有年级主任。 基于制度管理日常行为,基于每一门课程的老师做学业引导。
学院书院
学院 是开设课程的部门。四个学院分别开设不同课程。 书院是学生的行政团体,同学关系主要在八个书院和各类社团。
框架背后,当然会有很多种日常学习生活的形态。 据说,这里也有一切不参与的所谓学霸,也有考试之外各种不关心的学生,也有几乎不上网的人…… 但,框架和框架背后的东西,显然会在方方面面影响每一个人。 所以,如果从开始就更愿意有班主任必须穿校服有三年不变的班级同学,而非置身于一个新的框架,北大附中显然不是首选。
和框架这个硬性的词相对应,还有一个相对的软词:风格。个人判断,与未经改革之前的北大附中,这十年,风格上,其实并无二致。 如果只能拈一个词,显然还是一直以来的那个:自主。当然,这个词的贬义说法也一直没变:放羊。 特哲意说,不管之管方为真管。但显然,在这点上,一个自小学初中一直要每天被家长老师督促乃至逼迫才愿意做作业的学生,来了北大附中,显然更容易迷失到不管,而且,很可能走不到真管。 比较三年一直应试的学校,这个北大附中的大多数动作,显然是在培养学生而非打点到培养纯粹高分的考生。 昨天一个家长说,自主的孩子在哪里都没问题。我说,其实……可能恰恰在这点上,北大附中是不一样的。因为这里给出来的空间更大。很多在其他学校不可以的事情,在这里可以;很多需要遵循的规则,在这里,会希望通过讨论让为什么有这条规则为什么要遵守,成为一种内化的东西。 不得不说,在教育场域,这并不大众;也绝对有风险。 所以,不是你分数够了就应该来这个地方;真的。
作为坚定的数据派,个人一直相信,教育测量和评价,显然不是日常聊天的框架和风格;近到一堂课,远到学校质量水平,评测从来不易;但风物放眼量,最后也要量,只是看如何放眼,如何用心,如何撷取数据,如何确定参数,如何分析…… 师资、各方满意度、校园环境、信息化程度、日常友好程度、活动丰富程度、标化成绩……乐观说,相信会有研究报告慢慢完善,也希望国内能尽快有一个网站一个机构专门做第三方。 或者,一个学校每年的年度报告,应该先自评起来。
来或者不来,如何判断
直观的一个方式,征集一个X条的列表,让学生和家长打勾,多少以上就是非常推荐,低于多少就是很不推荐。譬如:
- 作业不靠别人催
- 想过自己要做什么并做了调查
- 能控制自己上网
- 有表达自己的意识
- ……
- ……
- ……
- ……
- …… …… 欢迎附中人回复补充:)也许真能出来这个列表。
开放日的时候和一位家长聊到对附中的理解,当时说考虑写下我理解的附中。 所以,如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