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en

聽聽那AI

老遊戲,同一問題,問不同AI。
問題是:僅允許保留一篇散文,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7 风景谈][* 秦腔/ 贾平凹] [聽聽那冷雨]留哪篇?為什麼?

ChatGPT 4.5 說:

我會選擇保留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理由如下:

  1. 情感豐厚,境界深遠: 《聽聽那冷雨》不只是散文,更像一首充滿詩意的抒情之歌。余光中透過雨聲表達了對故鄉、對文化記憶與生命體悟的複雜情感,這種對鄉愁與人文情懷的深刻描摹,具有永恆的感染力。
  2. 語言優美,文字經典: 余光中的文字細膩、意境悠遠,極具音樂感和節奏感,行文如詩歌般清麗、典雅,經得起反覆閱讀、品味,且可視為華語散文藝術的典範之作。
  3. 兼具歷史感與現代性: 散文中既蘊含傳統文化的韻味與鄉愁,又反映了現代人對身份認同與心靈歸屬的深刻思考。在全球化、都市化日益加劇的今天,這樣的作品尤其能引起廣泛共鳴。

相較而言:
• 馮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具有歷史意義,但在情感普遍性與藝術美感的持續感染力上稍遜。
• 《風景談》固然出色,但更多偏向思想性論述,情感與意境的深度相對有限。
• 賈平凹的《秦腔》以小說見長,風格上更偏向小說化的敘事,散文藝術的獨特美學則不及《聽聽那冷雨》那般純粹與深入。
因此,若只能留一篇散文,當以《聽聽那冷雨》為佳。

DeepSeek R1 說:

在四篇散文中,若僅能保留一篇,筆者推薦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此選擇基於以下三維度分析:

1. 文學藝術性之巔峰 《聽聽那冷雨》展現漢語音韻美學的極致實踐,通篇以「雨」為聲律載體,創造出「雨腳如麻未斷絕」的聽覺意象。余光中巧妙融合古典詩詞的平仄韻律(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與現代意識流手法,將通感修辭發揮至「冷雨濕透五千年文化記憶」的境界。文中「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等句,體現漢語從象形到聲韻的多維度美感,堪稱現代散文的語言煉金術。

2. 文化精神的時空凝縮 該文以「雨」為時空膠囊,將個人離愁、文化鄉愁與歷史滄桑進行三重編碼。從蔣捷《虞美人》的宋詞意境,到臺北溫州街的現實雨景,再現了「中文的危機與生機」。文中「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等句,既承載著戰後知識分子的文化漂泊,亦隱喻著整個華語文學的現代性焦慮,具有跨時代的詮釋張力。

3. 文體創新的典範意義 余光中打破傳統散文的線性敘事,以蒙太奇手法拼貼聽覺記憶(雨打瓦檐)、視覺殘片(黑白紀錄片)、嗅覺印記(冷雨腥氣),構建出立體的文化鄉愁圖景。其「文白交融」的語言實驗(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創造出獨特的時空摺疊效果,為現代散文開拓出新的美學維度。

相較而言,馮至《山村》偏重哲學性而略失溫度,賈平凹《秦腔》雖生動但地域性強,茅盾《風景談》則受時代語境限制較深。《聽聽那冷雨》以其「三維美學建構」(語言/文化/文體)成為現當代散文的里程碑,其雨聲中迴盪的不僅是個人情懷,更是整個漢語文學傳統的現代轉型密碼。保留此篇,實為守護漢語散文的審美基因庫。

Gemini 2.5 Pro Experimental 03-25 說:

這是一個困難的選擇,因為這幾篇都是相當優秀且具有代表性的現代華文散文。不過,如果僅能保留一篇,我會建議保留:

《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

理由如下:

極高的文學藝術成就: 《聽聽那冷雨》被公認為現代華文散文的典範之作。余光中先生以其精湛的語言功力,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熔於一爐,文字富有音樂性、節奏感和畫面感。他對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運用(長短句交錯、排比、譬喻等)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充分展現了現代漢語的表現力。

深刻的文化意涵與情感濃度: 文章藉由「雨」這個意象,貫穿了地理的區隔(從江南到台灣)、時間的流逝(從古代詩詞到現代生活),以及濃烈的鄉愁、文化懷舊與身分認同等複雜情感。其情感的深度和廣度,使其具有超越時空的感染力。

廣泛的影響力與代表性: 這篇文章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台灣乃至整個華文世界散文的標誌性作品,經常被選入各種教材和文學選集,對後來的寫作者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題的普遍性與獨特性: 雖然文章充滿了中國古典意象和特定的文化鄉愁,但「雨」本身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及其引發的情緒(如愁緒、靜思、懷舊)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不同背景讀者的共鳴。同時,余光中先生的處理方式又極具個人風格和藝術獨創性。

相對而言: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也是一篇優秀的散文,富含哲理和詩意,描寫了時代變遷帶來的失落感。但相較於《聽聽那冷雨》在語言藝術上的極致追求和情感的濃烈飽滿,可能略顯內斂。

《秦腔》 (贾平凹): 這更像是賈平凹先生對其家鄉文化(特別是秦腔藝術)的深度描寫和思考,地域色彩非常濃厚,展現了黃土地文化的粗獷與生命力。它極具價值,尤其在呈現地域文化方面,但可能在語言的精緻度和情感的普適性上,《聽聽那冷雨》更勝一籌,且《秦腔》更為人熟知的是他的同名長篇小說。 (如果是指小說《秦腔》中的散文性段落或相關隨筆)

《风景谈》: 這個篇名相對籠統,如果指的是茅盾先生的《風景談》,它側重於觀察社會現實和時代面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思想性。如果是其他作者的同名篇章,則需具體分析。但通常這類文章的重點可能更偏向議論或社會觀察,而非《聽聽那冷雨》那樣純粹的文學藝術和情感抒發。

總結:

雖然每篇文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但若從文學藝術的高度、情感的深度廣度、影響力與代表性等綜合角度考量,《聽聽那冷雨》 無疑是最值得保留的一篇,它代表了現代華文散文在語言藝術和情感表達上所能達到的一個高峰。

現行部編版語文選文最爛的文體,不是小說戲劇,甚至不是詩歌,而一直是散文。
原因大家心知肚明,文學不足,政治有餘。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但前提,也要先是文章歌詩。

不搞笑的相聲是相聲嗎?當然不是。
不Open的AI是OpenAI嗎?也早就不是了。

所以,課上跳了風景胡談,補了冷雨。
論壇和 AI高考 / AI論語 / AI紅樓夢 的模型一並更新為 gemini-2.5-pro-exp-03-25 。
現有 RPM/RPD是2/50,著實太低;預判幾天後可能調高,或者說,希望吧。避免 RPM/RPD 太低會導致的 AI 不回應,將三個網頁嵌入的 AI 做成15個 API 以半小時輪循,夠用了,應該。
關了 GitHub 內這幾個網站的庫,數據整理完再看是否公開。

那麼,現今,僅允許留一個AI,該留哪個呢?

#AI #LLM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