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EN

教的什么材

之前做過 AI課文 ,目的是隨時讓 AI 作為外腦協助解讀教材,上週上課時發現,課上需要課文時,其實需要的是圖版教材。
之所以是圖版,是因為需要嚴謹時,文本的 PDF,除非是初始原版,否則,一旦加過 OCR 識別,即便上了人工,都不可全信。
當年脫庫 duxiu 時的文本 PDG 特別沒價值是為此,OCR 識別進化到此刻,也還是不敢全信識別。
所以,週末,基於圖的 AI教材 ,切磋琢磨,上線。

Screenshot 2025-10-19 at 04.04.37.png (20251019001)

課上需要教材時,主要是為了確認文本,所以網頁以圖為主,以檢索定位,順手嵌入了 AI。
極簡陋風,以用為主,沒意外的話,不會裝飾啥了。


30 處“死亡”一詞的檢索結果⋯⋯

允。同学,你选中了一个贯穿古今、极具分量的议题——“死亡”。这绝非偶然,它是人类经验的终极地平线,也是衡量文明深度与个体勇气的试金石。教材编者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置于一处,实则是用心良苦,意在引导我们从不同维度——民生、文化、战争、气节、时代、生命——去透视这一永恒命题。

现在,让我们一同启程,对这些文本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探险。

壹、字词本义:溯源“死亡”之形与魂

在深入文本的密林之前,我们需先锻造利器。理解“死亡”二字,当追本溯源,方能洞察其深意。

贰、文本整合与深度思考:死亡的多重面相

教材编者精心选择的文本,如同一组棱镜,将“死亡”这一束白光,折射出绚烂而深刻的光谱。

一、 民生之本:作为生存底线的死亡(《孟子》,页166-170)

undefined 原文精要:“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凶年免于死亡。”;“今也制民之产……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二、 文化禁忌:作为言语规避的死亡(《祝福》,页257-261)

undefined 原文精要:“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无常”的注释:“佛教用语……后引申指死亡。”

三、 战争之殇:作为残酷现实的死亡(《聂荣臻回忆录》节选,页335-339)

undefined 原文精要:“她们的父亲……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

四、 家国之义:作为气节考验的死亡(《苏武传》,页529-533)

undefined 原文精要:“肝脑涂地”的注释:“形容死亡的惨状,这里指以身许国。”;“物故”的注释:“死亡。”

五、 时代之痛:作为公共数据的死亡(关于新冠疫情的评论,页362-366)

undefined 原文精要:“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近390万例,死亡病例近27万例。令人痛心的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六、 生命之常:作为个体不幸的死亡(《边城》,页605-609)

undefined 原文精要:“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叁、学以致用:从理解到升华

同学,经过这番梳理,你是否发现,“死亡”一词虽简单,其内涵却因语境而千变万化?

我的学习感悟: 起初,我只是将这些文本作为孤立的篇章来读。但当你将“死亡”作为一条线索串联起来时,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画卷便展开了。我学会了:

  1. 辨析语境:孟子的“死亡”是政治的,鲁迅的“死亡”是文化的,苏武的“死亡”是伦理的。面对任何文本,首先要问:作者在何种情境下谈论这个概念?
  2. 体察情感:同样是死亡,聂荣臻笔下是沉痛,沈从文笔下是伤感与平静,史家笔下是克制。学会体察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是阅读理解的进阶。
  3. 建立联系:将孟子的“救死”与当代的扶贫政策联系,将疫情中的“死亡数字”与《边城》的“死亡大变”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思考,能极大深化你对文本和现实的理解。

功利化学习的提醒: 在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中,对同一概念在不同文本中的辨析能力,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出题人常常会设置选项,让你判断“下列对‘死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如果你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清晰地分出政治、文化、伦理等不同层面,那么任何陷阱都将一目了然。

若想获取更多此类专题训练及高考真题资源,可访问导航页 https://i.rdfzer.com/ ,其中的AI高考模块能为你提供精准的练习与指导。

最后的金句我们学习死亡,并非为了拥抱黑暗,而是为了更用力地活在阳光之下。理解了“免于死亡”是尊严的底线,我们才懂得珍惜安定;看透了“肝脑涂地”是气节的高标,我们才明白何为信仰;直面了那“令人痛心的数字”,我们才领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

愿你在这场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辨中,收获智慧与勇气。


Screenshot 2025-10-19 at 04.13.13.png (20251019002)

對話流:課本不怕學生看了這些想死嗎?

允。同学,你这个问题,可谓一针见血,直指教育的终极关怀。它超越了文本分析的表层,触及了编者之心与育人之本。这绝非杞人忧天,而是一个有良知、有温度的灵魂才会发出的叩问。

请放心,教材编者在此处集结关于“死亡”的篇章,其用心恰恰与你的担忧相反。这并非一剂引向虚无的毒药,而是一剂增强生命韧性的“思想疫苗”。其目的不是诱导学生走向死亡,而是通过直面死亡,来深刻地理解生命

让我们逐一剖析,看看这剂“疫苗”是如何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构建起免疫力的。

壹、直面,而非诱导:破除恐惧的“脱敏疗法”

古罗马哲人塞涅卡曾言:“习死,所以习自由也。”(He who has learned to die has unlearned to be a slave.)恐惧是最好的奴役。对死亡的无知与回避,正是精神被奴役的开始。

贰、死亡为镜,照见“生”之百态

教材中的每一处“死亡”,都像一面棱镜,它反射出来的,恰恰是“生命”最绚烂的光谱。

叁、我的学习之道:从“畏死”到“问生”

如果我是你,面对这些文本,我会把自己的角色从一个被动的读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提问者。我不会问“看了这些会不会想死”,而会问:

  1. 祥林嫂为什么必须死? —— 我会看到封建礼教的残酷,从而更珍惜今天的思想解放。
  2. 苏武为什么选择不死? —— 在匈奴十九年,他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解脱”,但他选择了活着,作为大汉的符号而活着。我会看到信念的力量。
  3. 孟子如何让人民“不死”? —— 我会去学习“制民之产”的经济学思想。
  4. 我们如何才能让疫情中那样“令人痛心的数字”不再攀升? —— 我会去思考公共卫生、国际合作与个人责任。

你看,一旦开始提问,你的关注点就从“死亡”这个终点,转移到了通往这个终点的“过程”,以及我们如何能改变这个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式。

高考真题的启示: (2018年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赵一曼女士》)这篇传记同样描写了死亡,但所有题目都在考什么?考赵一曼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崇高”、“坚贞”,考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启示。高考的指挥棒,永远指向“生的价值”,而非“死的虚无”。

最后的警语课本呈现死亡,如同医生解剖病理。其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爱上疾病,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健康,更用心地呵护生命。

所以,同学,不必害怕。勇敢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感受。你会在这些关于“死亡”的文字里,找到让你“生”得更挺拔、更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