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en

后后后后后後

image.jpg (20250523001)

signal-2025-05-21-235501.jpeg (20250523002)

因爲一張海報內用字,核查上面兩張圖。
「大學章句」是中華再造善本影印的宋淳祐十二年刻本,「禮記」是清武英殿本。

細看後不難發現問題:前面連續五個“后后后后后”(其實後文也是一堆后),甚至朱熹還專門注了一句“后與後同後放此”,但,緊接著的下一句內“知所先後”,怎麼就刻寫成“後”了?

亦即:就算聲明了“同”,但先後一詞,自宋而清,依舊必須是“先後”,而非“先后”。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現有收書內:

檢索範圍: 先秦兩漢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先后" 符合次數:137.
檢索範圍: 漢代之後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先后" 符合次數:379.

翻看全部後發現,少數出現的“先后”一詞,“后”無例外均表示“皇”或“后”義,表前後的“先後”,均寫作了“先後”。 雖然文字檢索這個網站不那麼穩重,但基於很強一致性的這些用例,也還是可以大膽假設如下:

古典文獻內,表示前後的“先後”,歷來不寫作“先后”。

看下瀚典: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5.06.41.png (20250523003) 無例外,都是君后。
則,表前後的先後之所以不能寫作后,因上圖內用例大致可以明確了:先后這個詞的先君先后詞義,一直足夠強烈明晰。

但,言有易,說無難。是否真如此,且待後生。
因漢字簡化後與后早已淆亂,再加之必須讀影印古書才可能觀察到這模式,該現象⋯⋯很難再被拈出,也自然不太可能被用心究詰。

但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則,依舊很可玩味。

最可能的合理解釋很大概率是:因為某些詞的定形,反向約束了單字用法的字形!
畢竟,除先后本身的君后義項強烈明晰外,“詩大雅予曰有先後”的用例,也因經典性,一直高強度管制著這個詞。

專文寫上述,其實是因為突然意識到,多年來習慣著的以字說字的模式,就被這兩頁圖突然打了下臉⋯⋯
沒錯,段玉裁說文注也在內。
回憶通讀段注的記憶,實在沒有上述以詞管字的印象。

但也許是因為通讀至今太多年了。
但也許是因為沒怎麼關注詞彙學。

要之:
表君后,例不可寫作“後”。
表前後的“先後”,例不可寫作“先后”。
單字的前後義項,“後”與“后”同,皆可。

嗯,朱熹和注疏內分用二字,清了。

姑妄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