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海淀嗎?
2倍速看了海淀 AI 第一次通识培训-2024年4月19日的錄像,教育視角,尊敬前輩的話算勉強及格;AI 視角,剔除這一年 AI 以天為單位的進化,10分也最多3分;這基本是京城最頂尖的 AI+教育場域的水準分了。
國內學者都是自帶學者範兒的,對這種範兒自認可的不說,稍有個性的學者,用個動漫頭像都能被攻訐;整體環境可見一斑。
但真正想說的,還是這個網絡時代,更多人面對幾乎是全新的事物,大家都要從頭學時,專家這個標籤,早不能說明其有更強學習能力了。
多年前之所以能,現在回看,只怕更多也還是因為更多資源的壟斷。
視頻是教师发展中心和AI+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推出在語雀庫的,文檔命名為 AI 賦能教學,匯總的是學校各個学科组AI探索知识库。
看了下內容,10分,但標準⋯⋯是敷衍感。
“检索增强生成(RAG)在同一个模型,同一个提示词的不同效果”的展示圖內,給 AI 的提問是:”簡述秦漢時期民族關係的發展“。
這個提問方式,基本就是 GPT 最初問世時的水準。
別的學科,甚至還不如上面。
看了一個小學和另一個中學的語文+AI課等:语文-《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標註點是:利用DeepSeek、豆包和即梦AI制作诗人数字人动画。
確實放了兩三分鐘 AI 做的數字人,AI 也確實降低了這類玩法的成本,算扣題了。但本質上,這種公開課的 AI 只是教師的花活玩具,學生作為純看客,也自然只是 AI 的觀眾。
這個學校的頂層設計說明,真高,真大,也真TM上:
把 Salman Amin Khan 找來,估計也不敢說自己做到了哪怕三成吧⋯⋯
但可怕的是,沒有意外,更多學校都在這麼跟進中。
這一輪,上一輪,哪一輪⋯⋯ 跟進從來都是對的,但這麼低水平跟進,從來不對。
學校,教師,身教言教,本該是最長於學習的吧?或者⋯⋯嗎?
而這些年,目力所及的教育,也從來都在這麼跟進。
也因此,前些年做了若干不這麼的事情⋯⋯
也許,教師畢竟只是更多人的職業,從來與事業無關。
那麼,無可厚非,也。
資料是純偶爾看到,所以寫本文的目的無關審視更無意熱諷;而不過是提醒自己學生,在 AI 這件事上,你需要的不過是翻好牆用上你的英語,關注好那幾個 AI 最該關注的人。
別的,別浪費生命。
哦,還有,上一代人,沒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