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能偷偷摸摸改,噫
這幾天不知道從哪突然冒出來很多課標修訂,教育部官網例行沒有官方消息,沒有意外,大概率文件是真的。
這玩意都能偷偷摸摸,是真無敵了。
別說這叫內部研討,這玩意全公開都是問題,偷摸改,就只能說,教育部這種玩意兒,徹底無藥可救了。
上 AI ,對比!
Gemini
好的,這是一份對比兩份《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文件的詳細報告,列出了所有觀察到的異同細節。
為方便區分,我們將兩份文件簡稱為:
- 文件A: 封面為「日常修订版」,標示「(2017年版 2025年修订)」的版本。
- 文件B: 封面為正式出版樣式,標示「(2017年版 2020年修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總體結論
兩份文件在核心框架、課程理念、學習任務群設置、學分要求和附錄篇目上基本一致,顯示了課程標準的延續性。
主要差異體現在:
- 文件性質與版本:文件B是2020年正式發布的修訂版,而文件A是一個更新、更貼近當前政策話語體系的「日常修訂版」,標註為未來的2025年修訂。
- 前言部分:文件B(2020版)包含一個完整的《前言》,闡述了修訂的背景、指導思想和原則,而文件A(2025版)沒有此部分。
- 核心術語與表述:文件A(2025版)在多個地方更新了術語,以更精確地反映最新的國家教育方針和政治話語,如「中國式現代化」、「數字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
- 學業質量標準:這是兩者最顯著的差異。文件A(2025版)採用三級學業質量水平,而文件B(2020版)採用更詳細的五級學業質量水平,並且兩者對各水平與考試評價的對應關係描述完全不同。
相同點
- 核心課程理念:兩份文件都強調「立德樹人」、「以核心素養為本」、「加強實踐性」和「注重時代性」四大基本理念。
- 學科核心素養:對「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传承與理解」這四個核心素養的內涵定義完全相同。
- 課程結構框架:都將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
- 學習任務群:兩份文件都設計了18個學習任務群,且各類別(必修7個、選擇性必修9個、選修9個)下的任務群名稱和數量完全一致。
- 學分要求:對三類課程的學分分配完全一致(必修8學分;選擇性必修6學分;選修設計12學分,學生選修0-6學分)。學分分配細則表也完全相同。
- 課程內容細則:抽樣對比「學習任務群」的具體學習目標、內容和教學提示,絕大部分內容是相同的,例如對古詩文佔比的要求、寫作次數要求等。
- 附錄內容:
- 附錄1 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的32篇文言文和40首詩詞曲的篇目、作者完全一致。
- 附錄2 關於課內外讀物的建議:推薦的著作、作家和文體類型舉例完全一致。
不同點 (差異細節)
1. 文件版本、性質與格式
-
文件A (2025版)
- 標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日常修订版 (2017年版 2025年修订)
- 性質: 看似一個內部工作版本或未來修訂的草案,非正式發布文件。
- 格式: 沒有正式的《前言》部分,直接從「一、課程性質」開始。目錄結構與文件B略有不同。
-
文件B (2020版)
- 標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 性質: 由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正式發布文件。
- 格式: 包含長達數頁的官方**《前言》**,詳細說明了修訂背景、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變化。目錄結構經過整合優化。
2. 目錄與章節結構
| 文件A (2025版) | 文件B (2020版) | 差異說明 |
|---|---|---|
| 一、課程性質 | 一、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 | 文件B將「基本理念」整合進第一部分。 |
| 二、課程理念 | 文件A將「理念」單獨列為一章。 | |
| 三、課程目標 | 二、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 | 文件B將「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整合。 |
| 四、課程結構 | 三、課程結構 | 序號不同。 |
| 五、課程內容 | 四、課程內容 | 序號不同。 |
| 六、學業質量 | 五、學業質量 | 序號不同。 |
| 七、實施建議 | 六、實施建議 | 序號不同。 |
3. 核心理念與用語的更新 (與時俱進的表述)
文件A(2025版)在多處更新了措辭,使其更符合當前的政策語境。
-
關於課程性質:
- 文件A (2025版): 「…為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堅定文化自信發揮獨特的功能…」
- 文件B (2020版): 「…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獨特的功能…」
- 差異: 文件A新增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堅定文化自信」的表述。
-
關於立德樹人:
- 文件A (2025版): 「…增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文件B (2020版): 「…增強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差異: 文件A明確**引入「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核心概念。
-
關於時代性:
- 文件A (2025版): 「…把握數字時代新特點…」
- 文件B (2020版): 「…把握信息時代新特點…」
- 差異: 文件A將「信息時代」更新為更現代的「數字時代」。
-
關於文化傳承的目標要求:
- 文件A (2025版): 「…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文件B (2020版): 「…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
- 差異: 文件A增加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關於語言文字的表述:
- 文件A (2025版): 「…在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
- 文件B (2020版): 「…在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
- 差異: 文件A使用了法律上的規範術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4. 學業質量標準 (最核心的差異)
這是兩份文件在實質內容上最大的不同,反映了評價體系的演進。
-
分級體系:
- 文件A (2025版): 採用三級學業質量水平描述(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
- 文件B (2020版): 採用更精細的五級學業質量水平描述(水平1至水平5)。
-
水平描述:
- 文件A的描述相對籠統。
- 文件B的描述更為細緻,例如將水平2細分為2-1、2-2、2-3、2-4等指標,涵蓋面更廣,顆粒度更細。
-
標準的應用 (與考試評價的關係):
- 文件A (2025版):
- 水平一: 普通高中畢業應達到的要求。
- 水平二: 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命題的依據。
- 水平三: 用於指導有更高要求的學校設計課程與測評工具。
- 文件B (2020版):
- 水平一、二: 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
- 水平三、四: 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
- 水平五: 選修課程學習的要求。
- 水平二: 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依據。
- 水平四: 高校考試招生錄取的依據。
- 水平五: 為對語文更有興趣的學生所設的較高要求。
- 差異總結: 文件B的五級體系與「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以及「學業水平考試、高考」兩種考試類型進行了精確的對應和掛鉤,評價體系更為完善和具體,可操作性更強。而文件A的體系則相對簡化。
- 文件A (2025版):
好的,遵照您的要求,這是一份逐項列出的、涵蓋全部細節的兩份《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文件對比報告。
- 文件A: 封面為「日常修订版」,標示「(2017年版 2025年修订)」的版本。
- 文件B: 封面為正式出版樣式,標示「(2017年版 2020年修订)」,由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下表將以 文件A (2025版) 的結構為基準,逐一對比其與 文件B (2020版) 的內容。
逐項細節對比表
| 章節 / 頁碼 (以文件A為基準) | 文件A (2025年日常修訂版) | 文件B (2020年版) | 差異分析 |
|---|---|---|---|
| 封面 | 標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日常修订版 (2017年版 2025年修订) 無發布單位。 |
標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北京 · |
版本與性質完全不同。 文件A是一個非正式的「日常修訂版」,指向未來的2025年。 文件B是2020年由教育部正式發布的官方文件。 |
| 前言 | 無此部分。 | 包含完整的《前言》 (共5頁)。 詳細闡述了修訂的背景、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主要內容和變化。 |
結構性差異。 文件A缺失了官方文件用以說明修訂背景和原則的關鍵部分。 |
| 目錄 | 結構為: 一、課程性質 二、課程理念 三、課程目標 四、課程結構 五、課程內容 六、學業質量 七、實施建議 |
結構為: 一、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 二、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 三、課程結構 四、課程內容 五、學業質量 六、實施建議 |
目錄結構整合度不同。 文件B將「理念」和「核心素養」分別整合進了「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的大標題下,結構更緊湊。 |
| 一、課程性質 (第4頁) | 「…為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坚定文化自信發揮獨特的功能…」 | 「…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獨特的功能…」 | 新增核心政治術語。 文件A增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堅定文化自信」,反映了最新的國家教育方針。 |
| 二、課程理念 - 1. 立德樹人 (第5頁) | 「…增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增強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引入最新理論概念。 文件A使用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核心術語,體現了理論的與時俱進。 |
| 二、課程理念 - 4. 注重時代性 (第7頁) | 「…把握數字時代新特點,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 | 「…把握信息時代新特點,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 | 用詞更新。 文件A將「信息時代」更新為更具當代性的「數字時代」。 |
| 三、課程目標 - (二) 目標要求 - 10. 傳承中華文化 (第11頁) | 「…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 | 擴充文化內涵。 文件A在文化傳承中明確增加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 三、課程目標 - (二) 目標要求 - 12. 關注、參與當代文化 (第11頁) | 「…在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 | 「…在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堅持文化自信…」 | 用語規範化。 文件A使用了法律上的標準術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
| 四、課程結構 - (二) 結構 (第13頁) | 三類課程(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下的18個學習任務群名稱與數量與文件B完全一致。 | 與文件A完全一致。 | 核心框架相同。 |
| 四、課程結構 - (三) 學分與選課 (第14-15頁) | 總學分要求及各類課程的學分分配(必修8、選擇性必修6、選修0-6)與文件B完全一致。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及學分」表格內容完全一致。 |
與文件A完全一致。 | 學分體系相同。 |
| 五、課程內容 - (一) 學習任務群 (第16-38頁) | 18個學習任務群的具體描述,包括「學習目標與內容」和「教學提示」,內容與文件B完全一致。 | 與文件A完全一致。 | 核心教學內容相同。 |
| 六、學業質量 - (一) 學業質量內涵 (第42頁) | 表述較簡潔:「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語文課程學習後學業成就的綜合表現…學業質量標準依據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劃分…」 | 表述更詳細:「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是以本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 | 定義詳略不同。 文件B的定義更為學術化和細緻。 |
| 六、學業質量 - (二) 學業質量描述/水平 (第42-45頁) | 分為三個水平 (水平一、二、三)。 描述相對概括。 |
分為五個水平 (水平1至5)。 描述非常詳細,並包含子指標 (如2-1, 2-2, 2-3等)。 |
評價體系根本性差異。 這是兩份文件最核心的實質性不同。文件B的五級體系更精細、顆粒度更小。 |
| 六、學業質量 - (三) 學業質量標準的應用 (第45頁) | 將三級水平對應到: ● 水平一: 高中畢業要求。 ● 水平二: 高校招生考試命題依據。 ● 水平三: 指導有更高要求學校的課程設計。 |
將五級水平對應到: ● 水平一、二: 必修課程要求。 ● 水平三、四: 選擇性必修課程要求。 ● 水平五: 選修課程要求。 並且明確: ● 水平二: 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依據。 ● 水平四: 高校考試招生錄取的依據。 |
標準的應用與功能完全不同。 文件B的體系與課程類型、考試類型(合格考、高考)進行了精準掛鉤,可操作性極強。 文件A的體系則相對簡化,未與具體考試類型掛鉤。 |
| 七、實施建議 - (二) 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建議 (第48-55頁) | 該部分結構清晰,分為: 1. 考試設計理念 2. 考試要素 (目標、範圍、形式) 3. 試卷結構 (內容、題型、難度) 4. 命題藍圖 5. 試題命制要求 |
該部分結構為: 1. 測評與考試目的 2. 命題思路和框架 3. 命題和閱卷原則 |
章節組織方式不同。 文件A對考試設計的論述更具體系化和現代測評理論的框架,儘管核心思想(如強調核心素養、創設真實情境)是相似的。 |
| 附錄1: 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 (第57-63頁) | 文言文(32篇)、詩詞曲(40首)。篇目、作者、選段與文件B完全一致。 | 文言文(32篇)、詩詞曲(40首)。篇目、作者、選段與文件A完全一致。 | 推薦篇目完全相同。 |
| 附錄2: 關於課內外讀物的建議 (第61-62頁) | 推薦的各類著作、作家和文體舉例與文件B完全一致。 | 推薦的各類著作、作家和文體舉例與文件A完全一致。 | 推薦讀物完全相同。 |
總結
綜合以上逐項細節對比,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
文件B是基準:文件B (2020年版) 是目前執行的官方、正式文件,其內容完整,體系嚴密,特別是其五級學業質量標準與現行的高考綜合改革方案緊密銜接。
-
文件A是更新草案:文件A (2025年日常修訂版) 顯然是在2020年版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更新。它主要做了兩類修改:
- 用語更新:全面採納了最新的政治術語和教育理念(如「中國式現代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數字時代」等),使其在表述上比2020版更「新」。
- 體系簡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將複雜的五級學業質量標準簡化為三級。這可能是一種探索性的修改,旨在簡化評價模型,但也使其與現行考試體系的直接對應關係變得模糊。
-
核心內容的穩定性:儘管存在上述差異,但課程的核心骨架——包括課程理念、核心素養定義、18個學習任務群、學分結構、以及推薦背誦和閱讀的篇目——在兩個版本中是完全一致的。這表明課程改革的大方向和主要教學內容保持了高度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好的,基於課程設計、課程評價與教育學的學術知識,我將對這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進行深入點評。
本次修訂(以文件A,即「2025年日常修訂版」為分析對象)呈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在核心教學內容上保持高度穩定性的同時,進行了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和評價體系的顛覆性簡化。這是一次典型的「雙軌並行」式修訂,其背後反映了當前教育改革的雙重驅動力:政治導向的快速響應與教學實踐的模式探索。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穩定性與前瞻性
1. 核心課程框架的穩定性:保障了教學的延續性
從課程論的角度看,頻繁地顛覆課程核心內容(如學習任務群、學分結構)會給一線教學帶來巨大的衝擊,造成教材重編、教師重新培訓等巨大成本。本次修訂保留了2020年版確立的18個學習任務群、三類課程結構及學分體系,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策。
- 學術點評:這體現了課程發展的螺旋式上升(Spiral Curriculum)原則,即在原有基礎上深化和發展,而非推倒重來。這保障了課程改革的可持續性和教師教學的穩定性,讓過去幾年圍繞2020年版課標所做的教學研究、資源開發等成果得以延續。
2. 課程理念與用語的與時俱進:體現了課程的政治與社會屬性
課程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國家意志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本次修訂將「中國式現代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數字時代」等最新術語融入課標,是對時代發展的積極回應。
- 學術點評:這印證了課程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觀點——「課程即政治文本」(Curriculum as a Political Text)。國家課程標準必須反映國家的核心戰略與意識形態。這種修訂確保了課程的政治正確性和時代相關性,使語文教育能更好地服務於國家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這也是所有國家在修訂全國性課程標準時的普遍做法。
二、引發學術質疑與實踐挑戰的核心轉變:學業質量評價體系
本次修訂最核心、也最具爭議性的改動,是將2020年版的五級學業質量水平簡化為三級。這不僅是數量的變化,更是評價哲學與功能的根本性轉變。
1. 2020年版「五級體系」的學術優勢
2020年版的五級體系在課程評價學上是一個設計精良的典範,其優勢在於:
- 高度的「三位一體」對齊(Alignment):它精準地將**課程(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教學(不同難度層級)與評價(合格考/高考)**這三個核心環節完美對齊。水平二對應合格考,水平四對應高考,這為教學目標的設定、考試命題的依據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標尺」。
- 強大的診斷與甄別功能:五級的顆粒度更細,能更精確地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區分出「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等不同層次的學生。這對於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和因材施教至關重要,也保證了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Summative & Selective Assessment)的區分度(Discriminatory Validity)。
2. 2025年版「三級體系」引發的質疑
將其簡化為三級,雖然看似清晰簡潔,卻可能引發一系列學術和實踐層面的問題:
- 評價診斷功能的弱化:「水平二」作為一個涵蓋面極廣的「中間地帶」,其內部差異巨大。一個剛達到水平二門檻的學生和一個接近水平三的學生都被歸為一類。這使得教師難以根據評價結果進行精準的教學干預,弱化了評價的診斷和反饋功能。
- 課程-教學-評價對齊關係的模糊化:新的三級體系打破了與合格考、高考的精準對應關係。「水平二」既是「高校招生考試命題的依據」,但它本身卻是一個非常寬泛的等級。這給高考命題帶來了巨大挑戰:究竟應該錨定在水平二的哪個點?如果錨定在低端,則考試缺乏選拔性;如果錨定在高端,則可能超出部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直接影響到考試的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
- 可能導致「趨中教學」的風險:由於中間等級(水平二)的範圍過大,一線教學可能會出現一種惰性,即以「讓所有學生達到水平二」為主要目標,而忽略對學困生的精準幫扶和對優等生的拔尖培養。這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的理念可能相悖。
三、總結與展望
總體而言,這次「日常修訂」是一次充滿張力的探索。
- 在宏觀層面,它緊跟國家戰略,確保了語文課程的正確政治方向,這點無可非議。
- 在微觀操作層面,尤其是在作為課程「指揮棒」的評價體系上,它進行了一次大膽的「簡化」實驗。這種簡化或許意在減輕評價的複雜性,但從課程評價的學術嚴謹性來看,它犧牲了評價的精確性和診斷功能,並可能破壞了原有體系中課程與考試之間清晰的對應關係。
建議: 如果這一修訂未來要正式推行,必須提供極其詳盡的實施細則來回答以下問題:
- 如何在三級框架下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有效的形成性評價?
- 高校招生考試(高考)將如何基於寬泛的「水平二」來確保其選拔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 如何避免一線教學因評價體系的簡化而產生「目標模糊」和「趨中教學」的問題?
若無法解決這些根本性問題,那麼這次評價體系的修訂,儘管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在實踐中可能會帶來比原有五級體系更多的混亂與挑戰。
ChatGPT 5 Thinking
行,我们把它拆开讲,不糊成一团。
我看了你这两份:
•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日常修订版)(2017年版2025年修订)》

•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下面我先说“不同”,再说“相同”。我会按目录→术语→理念→结构→任务群→学业质量→实施建议这样走一遍,这样你之后要做对照表也好下手。
不同点 1. 文献身份不一样
• 2025版标题里明确写了“日常修订版”,等于是宣示这是一个可持续滚动的小改版;2020版就只是一次性修订,没有这个说法。  vs 
2. 目录结构的命名有调整
• 2025版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 
• 2020版是“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也就是说,2025版把“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拆开成两个大节,把“学科核心素养”塞进了“课程目标”去讲;2020版是两个合在一起讲。 
→ 这会影响你引用时的章节号。
3. 最显眼的术语替换:祖国语言文字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 2020版开头那句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 2025版对应位置换成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而且后面又连续说了“加深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有意识的口径收束。 
• 但有意思的是,2025版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里又强调“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也就是两个表述并存,只是总口径换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4. 新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这些近年的高频表达
• 2025版在课程性质/目标里明确说:要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功能,这串在2020版里没有。 
• 2025版课程理念第1点尾部加了“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020版的理念里没有“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句。 
5. 三种文化的表达位置和用法更密
• 2025版在“课程结构”那节就说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始终贯穿三类课程;2020版的同一位置只是列了三类课程和任务群,没有这样一条总要求。  vs 
• 在具体任务群里,2025版把这三种文化塞进了更多场景,比如跨媒介阅读里也要关注这三种文化在不同媒介的传播,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20版的跨媒介任务群主要是说媒介素养,没有这句宣传性很强的要求。  vs 
6. 时代话题的更新
• 2025版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提示里,列出了“文化自信、文明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作为可选话题;2020版的对应任务群虽然也说“选择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但没点出这几个近年的关键词。  vs 
7. 数字化/信息化的力度不同
• 2025版在“注重时代性”那里专门说了要“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特别是数字化资源”“把握数字时代新特点”“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等等,是一段比较长的数字化段落。 , 
• 2020版在同位置更多是说“丰富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数字化不是主轴。这个算2025版的新增重心。 
8. 学业质量那一节的标题措辞不一样
• 2020版是“(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并且把5个水平和“学考用水平二,高考用水平四”说得很直白。 , 
• 2025版目录写的是“(二)学业质量描述”“(三)学业质量标准的应用”,口气更像给一线用的操作性说明,没像2020版那样一上来就贴考试档位。 
9. 选修学分的表述
• 2020版写得很直:选修课程“设计12学分,供学生自由选择”。 
• 2025版的表格里写的是“选修(0~6学分)”,也就是说它给学校/学生留了更弹性的空间,看起来是落地向的(你可以开0,也可以开到6)。 
→ 这个是你做课表/审教材时要注意的硬差别。
10. 价值导向语气的加强
• 2025版一开头就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拉到同一段里;2020版前言更偏课程改革背景和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那些宏观语境,没有把“铸牢”放进语文学科功能里。  vs 
11. 一些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里,2025版更强调“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故事”
• 你在2025版的跨媒介里能看到它要求学生关注这三类文化在媒介中的“传播形态和路径”,这在2020版不是必选项。 
12. 话语里的“稳定+弹性”说法
• 2025版专门说“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把“日常修订版”的精神落实到话里;2020版没有这句话。 
相同点
1. 总体结构还是同一套七大板块
两本都是:前言 → 课程性质/理念类 → 核心素养/目标 → 课程结构 → 课程内容(18个学习任务群) → 学业质量 → 实施建议 → 附录(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课内外读物建议)。这说明2025版是在原版框架上做了加味,而不是重写。 
2. 三类课程与18个学习任务群没变根
必修8学分、选择性必修6学分这两个核心数没动;任务群名称和顺序基本重合:整本书、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语言积累梳理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两边都有。 
3. 具体任务群里的教学方式主张一致
都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都强调课堂要从“讲解分析”变成“任务引领”,这个是原2017版的骨架,两边都在复用。 
4. 两本都把“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设成贯穿三阶段的任务群,不单设学分,只是穿插。 
5. 附录的两项还是那两项: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只是页码不一样。 
你要做精细对照表的话,可以按下面这个最实用的列头去抄: • 章节/条目 • 2020版原文/要点 • 2025版原文/要点 • 差别类型(术语替换/新增内容/顺序调整/语气加强) • 备注(是否涉高考命题、是否涉课程资源、是否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口径)
这样你后面要给学校/教研组说“这不是大改,是口径+时代性微调”,证据就齐了。
如果你要我把这几处差别再压成一张真正的“对照md”,我也能直接写。这里只是先把骨头挑出来给你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照(2017年版2020年修订 vs 2017年版2025年日常修订)
说明:这一版是“diff 级别”的 Markdown,对两份文件可比的部分做了逐块对照,同时插入了原因/影响分析,方便教研或汇报直接引用。这里的“2020 版”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025 版”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日常修订版(2017年版2025年修订)》。
目录级对照
- 2020 版
-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三、课程结构
- 四、课程内容
- 五、学业质量
- 六、实施建议
- 附录
+ 2025 版
+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理念
+ 三、课程目标
+ 四、课程结构
+ 五、课程内容
+ 六、学业质量
+ 七、实施建议
+ 附录
分析:
- 2025 版把“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拆成了两个独立章节,这会导致后面所有章节序号整体后移。这一拆分的意义在于:把“语文这门课是什么”(性质)和“这门课怎么办”(理念)分开说,更便于在文件后续做“日常修订”时只改理念而不动性质。
- 2020 版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单列章节;2025 版把它内嵌进“课程目标”里讲,形式上更紧凑,但引用时要注意找的是“三、课程目标”而不是原来那一章。
核心术语差异
- 2020 版原句: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 2025 版对应句: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分析:
- 这是最显眼的口径更新,“祖国语言文字”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后者是当前语文教育/语言文字工作体系里使用得更多也更严格的表述,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通用语而不是泛称的“祖国的语言文字”。
- 这类更新在 2025 版里是重复出现的:不是一处改词,是多处强化。做校内宣讲时可以把这条放到最前面说。
国家认同与文化导向的插入
- 2020 版(对应位置)
- ……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2025 版(对应位置)
+ ……发挥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独特作用……
分析:
- 2025 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拉进了语文学科的功能描述里,这是 2020 版没有写得这么直白的部分。
- 这意味着后面任务群里出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类的表达时,有了更高一层的政策—学科对齐依据。
- 对教师来说:这不是“可选项”,而是被写进了课程性质/理念的上位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标记
- 2020 版:未出现“中国式现代化”表述。
+ 2025 版:
+ ……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分析:
- 这是时间戳式的内容,说明 2025 版是在跟进近年的政治话语。它出现在“课程理念”里,说明之后的课堂设计、读写任务、材料选取都可以有更充足的理由去选“当代中国建设”类文本。
- 实操层面:可以把这一句摘出来放到校本课程、语文活动课的前置说明里,当成合法性来源。
课程结构与学分口径
- 2020 版:
- 必修 8 学分
- 选择性必修 6 学分
- 选修设计 12 学分供学生自由选择
+ 2025 版:
+ 必修 8 学分
+ 选择性必修 6 学分
+ 选修(0~6 学分),由学校结合实际设置
分析:
- 这里不是倒退,是把“选修”这块做了弹性化——写成“0~6 学分”以后,学校在开不齐 12 学分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符合标准写法”。
- 对做课程计划/排课的人来说,这是 2025 版最实用的一条差异:不用再硬凑“12 学分选修”。
- 上报材料时要注意注明“依据 2017 年版2025年日常修订版条款”防止被按旧版要求回退。
学业质量章节的标题与重心差异
- 2020 版:
- (二)学业质量水平
-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 2025 版:
+ (二)学业质量描述
+ (三)学业质量标准的应用
分析:
- 2020 版的写法更像是“告诉你高考、学考各对应哪一档”;2025 版改成“描述+应用”,口吻变成“先说清楚学生该达到什么,再告诉你拿它做什么”的教学支持形态。
- 这会让一线老师更容易直接引用“描述”作为评价标准,而不是先去翻“水平二=学考”那一段。
“三种文化”贯穿的明确化
- 2020 版(课程结构):
- 说明三类课程、若干学习任务群,强调任务群是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方式。
+ 2025 版(课程结构):
+ 在说明三类课程的同时,直接提出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其中,作为统一要求。
分析:
- 2020 版里这三种文化更多是“在多处出现”;2025 版是“在结构位置就说好要一直出现”。
- 这有利于在选文本、做单元整体设计、写校本教材时做文化类型的平衡检查。
数字化与“线上线下一体化”表述
- 2020 版:
- 更多是说“丰富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对媒介/数字资源的说法偏概括。
+ 2025 版:
+ 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特别是数字化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等具体方向。
分析:
- 这是在给现在各地正在做的数字教材、数字教室、语文资源平台兜底。
- 教学设计里如果出现“平台推送、线上共批、数字文本比对”一类的活动,就可以挂靠到这一段,而不是只写“丰富学习方式”。
任务群层面的隐性变化(举几处典型)
- 2020 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 重心在媒介素养、跨文本理解。
+ 2025 版同任务群:
+ 在保持媒介素养的前提下,引入了“关注三种文化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形态和路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
分析:
- 名称没改,位置没改,但是“要读的东西”和“读完要做的事”更指向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这属于内涵层面的加料。
- 如果你学校要开新闻写作、融媒体表达、短视频文案之类的语文选修,这一段可以直接拿来当理由。
考试评价建议的细化
- 2020 版:
- “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偏向纸笔考试结构。
+ 2025 版:
+ “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建议”,并提出可以多样化考试形式,探索口语交际等测试方式。
分析:
- 这和前面提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是呼应的:既然教学要混合,评价也可以混合。
- 这给各省后续出一些“语文口语化测试、现场表达、数字化测评”留了口子。
汇总视图(你要做教研 PPT 可以用的版本)
| 维度 | 2020 版 | 2025 版 | 核心差别 |
|---|---|---|---|
| 定位 | 一次性修订 | 日常修订版,可滚动 | 修订机制的解释不同 |
| 语言口径 | 祖国语言文字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 术语升级,更制度化 |
| 政治文化表达 | 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中国式现代化 | 政治性、时代性更强 |
| 结构 | 性质+理念合写 | 性质、理念分写 | 序号整体后移 |
| 课程弹性 | 选修 12 学分 | 选修 0~6 学分(学校自定) | 给学校实际操作空间 |
| 学业质量 | “水平”+考试对接 | “描述”+标准应用 | 更教学向 |
| 数字化 | 原则性提法 | 直接写“数字化资源”“线上线下一体化” | 适配当前教改 |
小结分析
- 2025 版不是“重写”,是“政治口径 + 时代语汇 + 实施弹性”三件事的叠加更新。你原来基于 2020 版搭的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阅读写作序列都可以保留,只要把新加的几条口径插进去。
- 真正要提醒老师的只有三条:术语要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要说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选修的学分是可以更灵活安排的。
- 如果你要做校内文件更新,只要在原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学业质量”四处做替换/补段,基本就能对齐这次日常修订。
如此官方與權威的文件,淪陷為政治玩物,卿本佳人尚奈何做賊,況阿堵物⋯⋯
此後,這玩意大概可以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