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 AI 行政效度
年度考核線上了。開了幾套,不為題,為這個線上。撞上:
https://quiz.pkuschool.edu.cn/quiz?id=2427
{
"code": 202,
"subStatus": 0,
"message": "题目正在批阅中",
"data": null
}2427 處於“不能看、不能答、不能交”的死狀態,狀態機不閉合+接口无容錯。
建議:
前置校驗放宽些。在 /api/quiz/{id}/save 寫明錯誤信息。接口返回 202 且 data 為空时,不持續空白加載。加載⋯⋯多煩人,是吧。
状态机补一条自愈。“题目正在批阅中”超 N 秒/分,再查一次有無結果,没有直接回滚/重算。不然中途哪一步不返回,該記錄就永卡了。
返回 202 時给進度 / 重試;前端自己輪詢幾次,免用戶刷新。
{
"code": 202,
"status": "grading",
"retryAfter": 3
}若非前世淵源,不太會寫上述,更不會有下述。
從龍創到希悅,從雲校到 classin,再到 Google 和 Microsoft 的教育版本,平台與技術,可以不斷強化各種管控各種刷題各種監視,也可以不斷放大學生和教師的自由;顯然,實際上,學校或政府,無論哪國,前者一直是主流。
主流就對嗎? 從來未必。
AI 可以監控高校思政課乃至所有課學生抬不抬頭,超應試高中則早已部署不只一年。這套教室監控技術初問世時,有畢業校友做類似項目,忘記是頭戴還是手環了,回來聊過後我問王铮,要不要拿幾個教室部署下,他的態度是,你有病吧,這玩意放教室或戴上,你要是學生,願意?
我⋯⋯絕不可能願意⋯⋯
推了多年信息化事項,切口一直很簡單:放大更多人的自由。
所以這些年的平台一直在盡可能不“教育”,因為一把教育從社會切出來,一切進步基本就無望了。
有沒有拿技術做分數綑綁教師的時候?有,攔不住那些整天想管人的人時,就會有。
有沒有拿技術綁學生的時候?絕沒有。
你可以不學或學不會,但我部署了的,想學的學會了,就會有更大空間。全校無 GFW 項目是如此,多個平台換來換去,也是。
被噴不斷換平台的鍋是絕對背的,但你找學生問有沒有過拿技術綁架,個人自信,沒人會說有。
當初王铮特別想要高中部推平板最終被強行攔下導致他不得不去預科部先推,骨子裏,是因為我不相信這個硬件設備給學生的會是自由。
BYOD 不好嗎?好,但不好管。
平板好嗎?不好,但好管。
教育是為了好管嗎?
行政事務有沒有拿技術說事的?推了很多協作平台,線上化的背後,一直是更多協作,而非用以管理。
人事部門拿在線 AI 試題是給教師學習協作了?還是體會 AI 了? 抑或,只是噁心到更多人?
那些題目除了政治和管理和規定,幾絲幾毫是教育相關?該做成在線試題讓人必須全部滿分嗎?
對領導當然是必須,對行政部門更是政績,對開發者也是訓練,但除了最後這條有些許意義,前二,算什麼玩意兒?
每一個做題的人,會覺得體會到了什麼學習到了什麼,還是會心裡暗暗罵幾聲⋯⋯
不用猜,都心知肚明吧。
本可以看兩眼的條文,最多只就值得看三眼的東西,借技術加持,從此入腦入心入魂,百尺竿頭進步,十方世界全身。
真 TM 圓滿。